在高考成绩发榜的当天傍晚,合肥十中操场人头攒动,炮声隆隆。一打听才知道,是一群高三学生家长自发组织在一起,庆祝孩子今年高考取得理想成绩。
谈到自己的孩子时,一位姓王的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那份喜悦和激动。孩子当年只是指标到校分,在十中的三年,稳步提升,一年一个变化,这次高考超出了一本线30多分,非常高兴。一位姓陆的家长更是开怀大笑,说起自己的女儿那叫一份激动加自豪,他的女儿已经收到来自加拿大排名前十位的3所大学通知书了。
合肥十中近年高考佳音不断,本科达线人数屡创辉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更是连续四年获得合肥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实现神奇的“四连冠”。2016年谱写高考新篇章:高考本科达线679人,达线率89.3%,其中应届一本达线229人,达线率30.1%。
作为生源一般的省级示范高中,合肥十中在高考中屡屡创造奇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做成功。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带着好奇,笔者走进了这所学校,一探究竟。
在合肥十中校史展览室,笔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秉承“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从严治校,爱满校园”的办学方略,以“和谐”文化为指导,自觉践行“促师生健康发展,对今天明天负责”的教育价值观,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办学人文特色。这也许就是合肥十中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
坚持文化立人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多年来,合肥十中苦练教育教学内功,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姜际龙说,学校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以“语文阅读行动”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等校本课程,注重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氛围。德育工作整体推进,学生社团异彩纷呈,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了办学品位。
阅读行动,香飘全国。学校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语文阅读行动”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等校本课程。“‘三阶两翼式’语文阅读行动”是合肥十中坚持16年的高中语文阅读探索的研究成果,也是有推广价值的一个“阅读行动”模型。“阅读行动”多次应邀在全国阅读论坛上做交流推广,《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报刊专栏介绍了十中的阅读经验。“阅读行动”已经成为十中的一个品牌。
本着高一年级学生以自由自主阅读为主、高二年级学生以专题合作阅读为主、高三年级学生以总结探究阅读为主的原则,学校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在阅览室或图书馆里进行自由阅读。每学期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一、高二和高三(上)五个学期,共10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的需要等,在高中三年任意选修3个专题,获得6学分,共获得16学分,即达到课程最低要求。
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到阅览室、图书馆充分地“吸收”——自主阅读;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有目的地“释放”——呈现阅读不同的收获。开发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保证阅读最低要求,便于教师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保证“阅读行动”正常有序地实施。
人文讲座,精彩纷呈。学校每年开发20个人文专题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人文教育系列讲座,菜单式选修讲座为不同类学生补足人文精神之“钙”。《感受生命之美》、《言语表达与社会交际》、《从武侠小说看中国侠义精神》、《我们的责任——从身边的食品安全说起》、《思想的力量——人文精神改变世界》……讲座精彩纷呈,学生拍手称赞,源清流洁,本盛末荣。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分享了另一种学习的快乐。
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学校现有文学社、航模社、模联社等社团29个,其中,长路文学社、TOP—STAR航模社、绿莺艺术团、绿诺环保社等先后获得合肥市优秀社团称号。自各社团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谈起社团,一位学生顿时滔滔不绝。他说,在学校里,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每周三的下午和周日的下午,这个时间大部分都是社团活动时间,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去参加社团活动,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其中,学生“三航”活动享誉省内外。
仅2015年一年,该校学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人,省级三等奖以上3人,市级一、二、三等奖以上20多人;合肥市中学生辩论赛一等奖;合肥市中小学生棋类比赛女子组个人一等奖;学校田径队在合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团体第五名;校乒乓球队在合肥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中取得高中男子组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学生航模比赛更是技压群芳,享誉省内外,十中代表队与来自全省的各个代表队经过几天的激烈角逐,最终个人方面荣获了89个省级一等奖,51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共计171奖次,团体方面获得电子制作团体第一名、航海模型团体第一名、车辆团体第一名、建筑模型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坚持教师为本 促进专业素养提升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完全是学生生源质量,也不完全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最主要的是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参与国际化的能力。”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王锋说,“未来个性化学习社会的教师更应当是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就是学习者、终身学习者。”
多年来,合肥十中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基本理念,围绕“敬业、乐业、精业”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育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促进各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7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52人,省教坛新星5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5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5人,合肥市骨干教师33人。形成了以特级教师、省市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省市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各级各类大赛获奖教师、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培养对象等为主要成员的强大的名师团队。
王锋介绍说:“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合肥十中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近两年,学校分阶段拟定教师发展规划,力争使青年教师一年合格、三年称职、五年骨干、十年知名。为此,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实施“青蓝工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徒结对”。每年都会聘请资深老师担任新入职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上的导师,举行“拜师会”,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资深老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他们教育、教学和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动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该校教师队伍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青蓝工程”而出彩的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一般,脱颖而出。仅本学年度,张黎明、潘庆梅老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徐翔老师获得全省高中组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十多名教师获得合肥市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刚出茅庐的新教师在全市汇报课上受到专家评委广泛好评……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随着合肥十中成为校本培训市级试点学校,该校教师队伍建设必将锦上添花,为学校持续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坚持质量为先 再续教学成绩辉煌
多年来,合肥十中坚持“严、实、细、精”的工作原则,强化质量核心意识,以完善制度建设及加大管理力度为主要抓手,以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考工作为重点,狠抓教学教研常规落实。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董平说:“抓教学核心是抓好常规,重点是全员参与,关键是精准到位。”
全程关注,全部关心,全力保障。
走进合肥十中校园,只见几位挂着工作牌的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站在大门口,用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和进入校园的学生打着招呼。不用问,这是校领导在值班。据了解,合肥十中校领导带头、中层干部参与的常规值班巡视已历经数年,坚持不懈。只要有学生在校园,校园就少不了佩戴工作牌的值班校领导的身影。每届学生,只要踏进合肥十中校园,便能得到全校教职员工的细致呵护。老师们见面时的关切问候,后勤处室的保驾护航,办公室的统筹安排,教务处的细致指导,行政人员的有求必应,各年级经验的传承分享……为了成就每一位学生,全校上下,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优良传统缔造了合肥十中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肩负责任,和衷共济,同心同德。
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教师队伍,不仅能相互激励,更能给学生当表率,激励学生严格自律,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反哺老师、感动老师、激励老师,这也就是所谓的“熔炉效应”。
合肥十中各年级组老师之间,坦诚相待、不存芥蒂。他们能够经常相互点评各班、各学科的成功与不足,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加油鼓劲,融洽合作。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整个学校,在关注自身教学的同时也关心别的年级、别的班级、别的学科。正如学校全体教师参加的“导师制”一样,学生不仅仅受到来自本年级、本学科老师的精心辅导,更有来自校长、教务主任等校领导最直接的跨年级、跨学科的关怀指导,导师引导是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正是全校上下的群策群力,万众一心,使得整个校园和谐、团结、有战斗力。教师队伍自然也在这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省市领军的各学科带头人,年轻教师也是成长迅速、独当一面。正是拥有了这支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服输、不怕苦、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队伍,十中才能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取得成功。
鼓励为先,培养自信,永不放弃。
合肥十中的老师们坚信,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一定会有提高,会有进步。很多时候,对少数信心不足的学生,十中的老师总是启发孩子们多看自己的优点、潜能,然后发挥导师制的威力,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开启成功大门。很多连自己和家长都失去信心的孩子在老师们的耐心开导下,如愿考取心仪的高校。十中老师面对生源一般的严峻形势,不等不靠,在教育的田地里默默耕耘、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屡屡缔造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传奇,这已经成为合肥教育的“十中模式”。
多措并举,强化管理,落实常规。
学校立足实际,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开展教学教研为支撑,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一是完善《合肥十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文件,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计划,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努力使教师教学工作在科学化中求实、规范化中求精、程序化中求细,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二是从加强教学视导入手,把教学视导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方面,做到视导前精心安排,明确任务,视导中直面问题,敢于较真,视导后及时交流,反馈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视导的针对性、指导性、时效性,从而实施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精准管理,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一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团队,真正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引进信息技术支撑的翻转课堂,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师生的“教”、“学”经历。四是学校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依托教改项目、课题研究、教研活动、高考研究等平台着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学校强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论坛等教研共同体,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
坚持创新至上 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为了扩大合肥十中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办学规模,更好地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抓住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发展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教育局、瑶海区教体局和各相关单位的全力推进下,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新校区历时14个月的建设,于2015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谢宏毅介绍说:“新校区占地面积244亩,总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总投资7.8亿元,规划建设120个班,在校学生总人数为6000人,是一所全日制寄宿高中学校。”
如今,新校区13栋建筑拔地而起,一所简约大气、功能完善、设备一流的现代化寄宿制窗口学校展露在世人面前。与美丽时尚的校园相配套的是校园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学校积极打造智慧校园,建成了完整统一、技术先进、全面覆盖、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六个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基本满足智能化管理应用服务、智能化教学应用服务、智能化自主学习服务的需求,这也为合肥十中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校成立新校区专职管理班子,积极作为,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学习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师资配备、安全保障、后勤服务、内务管理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十中特点的寄宿制学生管理机制,确保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安全有序,有力地保证了新校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在2015年度合肥市“双十大”评选中,有关“合肥十中新校区落成启用”的报道荣获2015年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第一名,这充分说明合肥十中新校区顺利启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随着新校区的成功启用,合肥十中将在转型发展道路上发力前行。
近年来,虽然学校以规范的管理和优异的质量赢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合肥教育的东方明珠”,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全国阅读推广示范学校”、“全国价值阅读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教育科研基地”等百余项荣誉称号,但学校校长胡焰根认为,一所学校,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更新理念,提升品质,着眼未来,为学生终生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合肥十中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站在新的起点,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化“原则、全局、担当、合作、廉洁、效能、服务”七种意识,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教学质量核心,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学校教育创新步伐,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切实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能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卓越发展、和谐发展,为把十中建成享誉省内外的一流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校史室里,笔者有幸见到了一篇《十中赋》,其中几句话对笔者的触动很深,也把它作为此次采访的结束语:师道无忘兮,慎独省身;求真上进兮,见贤思齐。沐课改之煦暖春风,圆万家之龙凤梦想。立教育伟业宏基,人文校园;通教学源头活水,高效课堂。严实以立本,细精而图强。知行以并进,文质而兼长。明德惠之有仪,昭教祚之无疆。
·师众仁·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